黑暗中,光的互訪
疫情間的社會工作者日誌
疫情升級後,社會工作者的工作和生活皆受到不小影響。在工作者專欄,我們整理了四種類型的社會工作者在三級警戒底下的日子
有人說,這些社工是菩薩在世,是善的化身。其實,社會工作者與土地上多數人相同:忙到昏頭只想開瓶啤酒配炸物,收到假新聞訊息會氣到罵髒話,然後又被一個小禮物、一句感謝、一個美好的畫面瞬間補滿血。
我們面對同樣未知的明日,撿拾收納零散的日常。偶爾抬起頭時,發現已走過一段不短的路程。還可以,還有力氣。
黑暗中,光的互訪
疫情間的社會工作者日誌
疫情升級後,社會工作者的工作和生活皆受到不小影響。
在工作者專欄,我們整理了四種類型的社會工作者在三級警戒底下的日常。
有人說,這些社工是菩薩在世,是善的化身。其實,社會工作者與土地上多數人相同:忙到昏頭只想開瓶啤酒配炸物,收到假新聞訊息會氣到罵髒話,然後又被一個小禮物、一句感謝、一個美好的畫面瞬間補滿血。
我們面對同樣未知的明日,撿拾收納零散的日常。偶爾抬起頭時,發現已走過一段不短的路程。還可以,還有力氣。
身心同步重訓,深夜裡的街頭社工
平時從事無家者服務的社工們,三級期間面臨重要的取捨:暫停與人的連結,或是更走向人?
當公共資源閉鎖、店家暫停營業、工作遭砍,無家者陷入巨大困境。社工們在第一時間組成了物資小組,募集生存資源,維繫街上人們的生存。
一袋物資約3-4公斤重,每隔幾天便要合力扛著100-200多份的物資,社工得趁夜深時迅速行動,避免驚擾入睡的無家者們,也避開白天的大眾目光——有時,這些眼神與指教比物資更加沈重。
一輪發放完畢,卸下防護服,全身早已汗濕。這時,才能夠稍稍喘口氣。
儘管心中仍有擔憂,再三考量後,人仍堅定謹慎地前行。
遠距工作,反而直面心靈的在宅工作者
從事田野研究、藝術陪伴團體的工作者們,原本與無家者大哥大姐時常相伴,彼此既是一起工作、創作的夥伴,也是一起吃飯、聊天的朋友。
然而卻在今年遇到了疫情升級,人與人之間的必須隔開距離,暫停外界看來“非必要”的聚會。世界於是被切成了兩半:一邊人在屋外為生存奮鬥,一邊人則是在屋內緊急應變。
籌備線上版創作團體、線上為大哥大姐打氣、彙整國內外資訊製作倡議內容,工作者就算在家也沒有閒著。
但似乎,又有一些不同以往的生活體會。在家的時間變長,與家人、貓室友,甚至與自己都變得更加親近。
在重整作息、練習區隔上下班的過程才發現:WFH,其實不容易呢。
社交1.5公尺、關係零距離的據點社工
人凝聚,就會有力量。而我們原本相信,只要有據點人就不會散。
誰知道遇到了必須把人隔開的疫情警戒呢?
停學不停課的孩子因據點關閉,生活頓失依靠。原本就多工處理的據點社工,在情勢所迫下硬是長出了三頭六臂:緊急與各方聯繫募集物資、分送,協助缺少遠端教學設備的孩童,協助家庭申請紓困,同時發展線上據點,與陪伴的孩子們持續維繫著連結。
雖然一些既定工作取消,但也多了因應疫情發展的服務,社工們在各種模式之間不停切換,努力接起人們,不讓人掉隊。
只要人仍能凝聚,相信我們不會被疫情打敗的!
被十項全能的斜槓組織工作者
雖說社會工作的內容本就包山包海,從大眾倡議、議題研究、活動舉辦到直接服務都有。但誰會料到疫情的爆發,又促使人開發出更多斜槓技能?
原本社運起家,後進入酒店工作,在去年甫組織工會爭取勞動權益的工作者們,今年又因停業而開始緊急協助同行。從募送物資、協助諮詢紓困申請,到寫新聞稿、試圖與政府對話,這些從未做過的事堆積成山,使停業的日子反而更加忙碌。
另一方面,原本工作為陪伴、培力的萬華社工,也為組織出有效率的物資站,開始與原本服務的對象們成為更平行的夥伴,一起每日盤點、整理、分裝物資。
日子充滿崩潰,卻又充滿韌性,這就是社會工作令人著迷之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