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19 #社區裡的據點社工
我其實沒那麼孤單吧

今天夥伴說:「有人說全國社工是否應該要停止訪視啊? 下面都是贊成的聲音,但我們還是跟大家見面、發物資,怎麼好像跟所有的社工不一樣啊?」
我說:「可是萬華的單位都沒有停啊!喔喔,應該說我們這群的都這樣⋯⋯或許我們身邊也都是瘋子吧!XD」
想了想,除了身邊那些跨縣市移動到萬華,與我們一起繼續工作的夥伴們(剛剛還有人問,這兩天要不要過去幫忙清點啊 XD)
還有在第一線與無家者一起奮鬥的芒草心、人生百味,還有在台北西邊堅守兒少空間到最後一刻的放心窩 ,這一群其實都努力撐在第一線上肉身的奮鬥著。
而這個過程中,也有默默的一群人在背後給予支援,在網絡之間幫忙串聯的市議員吳沛憶、在地夥伴林立青、涼粉伯,還有六庄群組中各式夥伴與社區店家的支援,像是菓實日、家香味。當然還有那些從台灣各地給予金援、物資資源的人們。
收到物資後,我回覆給一位在南部當社工的夥伴說謝謝,他回傳給我這段話——「我僅能盡點微薄之力,你們在一線工作要面對的突發狀況更多,大家務必要先照顧好自己,希望我們在台灣各地都能平安渡過。」
現在看看,覺得、我們應該不是奇怪的工作者吧?
/
或許是因為自己不是只有自己站在第一線所以感到沒那麼孤單,身邊還是有組織的同事一起焦慮、一起想辦法破關;還有與其他組織們保持聯繫,分享今天崩潰的故事,以及暖心的那些點點滴滴。
這幾天好像沒那麼混亂了,但總會在早上9點半起來,然後拿起手機看看有沒有要臨時開記者會;然後,在2點與3點左右準時找尋CDC跟市政府的記者會直播連結。
一次次的期待著,今天沒有太多的新消息,沒有太多的變動了。 就像昨天的遠距教學,借用平板的流程,每個學校都不一樣,有時候家長跟學校總是對不上任何資訊,然後焦慮與生氣地打電話找我協助 ;
或是 教育局所說的網卡,今天又聽到孩子需要跟家長一起去中華電信辦理,我聽了也是又哭又笑,這好像是一個全新的門檻了。
但現在也只能一步一步地走了。
我們多了一年的時間準備,我們有許多的考古題可以去參考、思考,就像在日本京都認識的社工姊姊,昨天超認真地打了很多京都過去的狀況、應對措施,都讓我獲益良多,也覺得⋯⋯謝謝大家無私地分享。
或許,走到這邊,還是看到許多人性,看到街道上不戴口罩的人,看到那些好像想要拍街友拉下口罩畫面的人們。
但,有著更多的溫暖與感動。 台灣最美麗的風景是人,我想應該還是如此吧!
|社實_M|
2021.05.20 #社區裡的據點社工
要開始打仗的感覺

從小,身為老師的媽媽,都會傳遞一種該做什麼就要去做什麼的觀念。
雖然這次疫情狀況嚴重,也不會就說待在家不要去上班。
準備好了、該去就要去。
後來有次媽媽突然說到:「你們這種都在外面的工作,應該要打一下疫苗吧。」聽到媽媽這樣講,才發現家人還是會在意跟擔心的。
我只是一小小的社工,要這樣冒險嗎?
疫情升溫的一開始滿緊張的,會擔心一些狀況,想著自己只是個小小的社工,要這樣冒險嗎?接著一週左右不上不下的情況,每天都在討論據點還要不要開,等不到相關單位的指示,很難做一些決定,也令人很煩躁,每天都很焦慮。
過一兩週就習慣了緊張的感覺,比較多剩下對疫情變化的擔心。在疫情狀況比較嚴峻的時候,會想著如果真的封城的話,可能要找萬華的地方住一陣子,因為覺得服務也不能不做吧,不然這群人的生活怎麼辦。
宣布升三級時,心裡有種:「終於來了,要開始打仗的感覺。」
|社實_C|
2021.05.22 #社區裡的據點社工
一切都還好嗎?

因為自己就住在萬華,升三級的第一週,工作負責的小吃店越窩還開著的時候,就會每天到店裡陪著店長小星星一起處理店務、安定她焦慮緊張的心,因此在店休息後就會進辦公室裡工作,也滿常去支援基層組夥伴處理物資的工作。
有天接到媽媽突然打電話來,問是不是都在家工作。我說有分流,但都還是會去上班。
媽媽很焦慮地問著各種問題,說公司怎麼會不讓你們在家工作?只好回覆不是公司不讓我們在家工作啦,是夥伴們自己決定還是要去上班的。
媽媽的焦慮與逼問,讓人有種被情緒勒索的感覺。
很明確的感受到她的擔心,但好像怎麼樣也回應不了,最後只能草草的掛上電話。
p.s. 後來有一次媽媽還突然就跑到萬華來,說要來送物資,但似乎也是來看看女兒一切都還好嗎。
(後來還寄了好幾串葡萄分送給同事們!)
|社實_P|
2021.05.28 #社區裡的據點社工
期待再次相聚

疫情尚未嚴峻前,每天都能看見孩子們來樂窩,不管是否有課程,天氣如何,都會跑來樂窩打遊戲,吃飯、聊天,待在同一個空間裡。
但當升到三級時,我們不得不暫停服務,利用電話、網路或家訪的方式進行微弱的連結。
/
有些家戶因疫情被迫停業停班,有些仍努力維持生計;少了學校的營養午餐,多了好幾個等待用餐的孩子,經濟壓力倍增,而身為哥哥、姊姊的他們,也開始在大人不在的白天裡,擔任起照顧者的角色。
轉往線上授課的過程中,如何吸引學生,如何增加互動——課堂上,減少了面對面的接觸,感覺少了一種溫度,但在這段時間裡看到畫面上的小朋友說著:
「老師,樂窩什麼時候開放?可以去樂窩嗎?在家好無聊哦!」
「老師,你怎麼不說話?怎麼不一起做伏地挺身?」
「老師、老師,我寫完了,有沒有看到我的?」
或許是孩子在家待悶了,也或許是我太久沒聽到這群孩子吵鬧的聲音,更或許期待重新回到這樣的團體中,各種事情都感覺挺想念的。
我們在不習慣的互動中找尋我們各自習慣的位置,在相互摸索、陪伴的過程中,努力、扶持並且滋長出力量,不僅是孩子們,我們也是。
疫情持續延燒當下,我們可以一起走過這艱辛的時刻,一同努力撐過這段時光,並期待可以再次相聚在一起的時候。
|樂窩_怡瑄|
2021.05.30 #社區裡的據點社工
疫情下,還是要快樂的窩在一起

我是一個家長,也是一線的社工。
身為一個無後援媽媽和全職工作者,要擔心的事情好多——擔心疫情影響工作、擔心工作影響家庭、擔心家中孩子的學習和照顧問題,所有的孩子和媽媽都在適應新的生活;所有的社會工作者也在思索新的服務模式。
/
措手不及的停課第一週,不斷地接到兩個孩子的老師打來的電話,問問孩子好不好?問問是誰在照顧孩子?雙重身分的我,同時整理家庭和工作狀態,要快快穩定好自己,才有能量去支持我的服務對象。
接到學校老師電話的同時,我也陸續打電話關心我服務的孩子們,關心他們的生活近況,還好,大多數從事勞動力工作的家長,暫時沒有受到影響。
但也有不少家庭是安排國中生的兄姊,在家裡照顧弟妹,然後還要互相督促(打鬧?)進行線上學習,要建立整日在家的生活作息、要學習分攤照顧責任,大家都要適應一種新的生活型態。
社工也要思考一種新的服務策略。 在一線社區蹲點的工作者如何調整步伐,回到辦公室或在家工作?
這半個月的日子,我們和孩子們一起嘗試、學習線上新生活。
少了部落教室、少了團體、少了球場、少了菜園、少了大自然,對於「部落就是家、家就是部落」的族人來說,生活領域突然被緊緊的限縮,一定有許多的不適應,我們的社區工作也頓時少了一大片江山的感覺, 我們過去太習慣「聚」在一起,人與人、面對面的工作,交流情感和生活。
/
第二週,大家開始嘗試各種線上行動策略,
詢問了各方意見,如何把團體活動從立體世界轉移到平面視窗?
受限於大家使用的設備和網路狀態,眼神和肢體交流不再直接明白、討論時不太能七嘴八舌找共識,需要主持人場控或自控麥克風,比較適合課程教學、會議,
這樣的互動對我們和孩子來說,確實有許多的不真實感。
我們的社區工作理念是發展部落連結與互助關係。一直以來,部落教室除了課業指導以外,我們也非任務導向的課程和才藝模式,線上授課其實不太合乎我們的期待。
以往,部落教室的文化課程和部落活動,都是在累積、凝聚部落的共同經驗,而我們希望陪伴孩子一起長出是什麼?是孩子與家庭的陪伴、是孩子與部落的關係。
即便是線上教室,一樣希望讓孩子與部落產生更多的連結,累積孩子自我認同的厚度。
而在樂窩的社區工作中,對家庭、部落的認識和累積部落人文與自然的紀錄,就是社工服務的日常任務,這些取之部落的素材,都能成為這波疫情中可以線上操作、可以用之於部落,持續陪伴且維繫窩在一起的溫暖。
|樂窩_Aki|
2021.05.30 #社區裡的據點社工
疫情下的逆風,社會角落的真實

我們正面對著一段從沒有想像過的嚴重衝擊。
逆風劇團同時做著兩項最窮的工作,那就是藝術與社福。
大家應該都很明白藝文團體在疫情時所面臨的困境,
沒有演出、沒有對外課程等於完全沒有收入。
逆風劇團也不例外!超過十場以上的演出全數取消,
就連原本規劃已久的年度大戲也被迫延期至明年,所有既定的行程延宕,一切頓時不知所措。
即便演出活動取消,我們也沒有辦法輕易休息,
因為逆風還有著極為龐大的「社福」與「教育」工作仍需進行,
逆風劇團在解決的依然是與人息息相關的工作,
但實體的的陪伴依舊無法取代,沒有停歇的計畫不能輕易中止。
疫情警報進入三級,青少年與家庭衝突加劇,
因為在過去孩子們可以在日常放學後,在外打工到夜晚,回到家跟家人相處的時間不超過兩個小時,但因為疫情被迫一整天都必須與家人相處。
一般人可能會覺得這正好是一個可以與家庭修復情感、好好培養感情的大好機會,但卻忽略了逆風許多孩子都生活在高風險家庭之中,有著許許多多的難以及創傷在這段說間被一一被揭露,想要擁有的隱私空間被侵入,想述說的情緒無處發洩。
深夜都是青少年情緒狀態最不穩定的時刻,
輾轉難眠的夜晚,
低落的情緒遺忘了過去許多的美好,
痛苦將希望無情掩滅⋯⋯
他們也用著各式方式,渴望終結自己的痛苦與悲傷。
我們面對著無數青少年深夜的求救,
好幾個夜晚待命,用各式各樣的方式希望拯救他們無助的靈魂,
但總是很難跟上她/他們促不及防的情緒崩塌。
我們也導入更多元的專業與行動奔波在每一個孩子們需要我們的時候⋯⋯
|逆風_瑋盛|
2021.06.10 #社區裡的據點社工
我們正不斷前進著

疫情來的突然,很多被規畫好的計畫硬生生生的被打亂了,過去相聚在一起好好聊天的生活看似簡單,在疫情期間卻成為一件很不容易完成的事,為了降低感染的風險,全台啟動了大規模居家上班和上課,希望透過隔絕的方式來隔離入侵,我們也一樣,很多的課程及演出改成了線上或延期,擔心著疫情的擴大,但也更擔心青少年們的心裏的狀態。
過去可能可以在一個舒適和溫柔的環境裡調整好自己的狀態,回去面對自己的家庭和自己遇到的困境,但突然發生的疫情卻打亂他們的計畫,一個禮拜一次的課程讓他們可以來到這裡好好的休息和充電,為下個禮拜的目標好好的努力,但一想到接下來的日子無法長期在外活動,無法好好舒壓自己的情緒,狀況開始接二連三兒來。
線上的課程中,聽著青少年們分享著自己最近身邊的故事,或是在螢幕的另外一頭啜泣,甚至大哭,都覺得心疼,自己一段時間也有這種狀況,與世隔絕的時候,覺得自己沒有辦法好好幫助他們,對於事情常常感到無能為力,連自己都沒有辦法好好照顧自己了,還有辦法幫到這些孩子嗎,那時自己心裡常常會有這些想法,但也在這個過程中慢慢調適,為自己的家人煮一頓飯,學會如何煮菜。
/
記錄下自己今天或昨天發生的事情,好好地看見自己今天做了哪些很棒的事,相信著把自己照顧好,才有能力去接住這些青少年,整理好之後,告訴他們在疫情之下更要好好照顧自己的身體,從戴口罩到幫他們整理一些錯誤的新聞資訊,讓他們知道該如何先好好保護自己,相信雖然線上服務有他一定的侷限性,但我們也在不斷前進,給予彼此的理解與支持是我們可以一起做的!
|逆風_爆炸頭社工|
2021.06.20 #社區裡的據點社工
彩虹
疫情下總是會充滿著許多的負面情緒
焦慮、擔憂、煩躁、憤怒等等情緒
一點一滴地在累積著 一個人默默的承受著
面對未來,內心其實是感到害怕的
害怕這麼久以來的努力
會因為疫情而成為泡沫
很慶幸的是在這一段艱辛的日子裡
遇到許多跟我們一樣在為社會不斷努力的夥伴們
讓我們知道自己不是孤單的
每一次的合作、每一次的線上會議
都在提醒著我自己不是孤身一人在努力
在某一次的線上講座中
剛好與某位也深耕在兒少工作中的夥伴同場演講
我問了他:「身為一個工作者,是怎麼渡過這一段辛苦的日子。」
他回答我:「因為有一群夥伴們在一起努力著。」
而這也是我心中的答案
每一位夥伴就像是彩虹裡的一種顏色
當我們聚在一起時,就能夠為世界帶來一點點的希望

|微光_群諭|
2021.09.06 #社區裡的據點社工
重新找回初衷

今年九月初,收拾好行囊整裝出發,開啟了學習和成長的環島旅途⋯⋯
開著微光車車一路向南,這趟旅行沿途停靠各地兒少據點、社區協會。
離開台北後,一路上少了喧囂的車陣與人聲鼎沸的畫面,更多的雲霧繚繞和連綿不絕的山巒,還有四散在各地熱血的青年,這趟出走的壯遊行,透過更多地看見,慢慢找回自己的初衷。
疫情爆發後,全台各地社區工作者的生活都被打亂,兒少據點關閉、線上課程開跑、地域性物資中心籌備等等。
當人心惶惶的時刻,第一線工作者承擔著可能染疫的風險,持續站在工作崗位上,這四個多月以來,默默地承接更多家庭與兒少,對於當前的挑戰大家都不願意停下來,卻也忽略了自己的狀態和心理狀態。
人生很難,當我們迷思在茫茫現實與阻礙時,更需要去反思的問題是:
「當初自己為什麼會想要做這件事情?」
在這趟旅途中,我學習如何慢下來,好好沈澱自己的心情,問問自己是什麼樣的起心動念支持自己到現在。
每當有感受的時候,會透過正念呼吸的方式,讓自己能將過去和未來的擔憂放在一旁,練習專注在此時此刻,用心去感受身體想要告訴自己的訊息,讓情緒能在過程間自然地流動著,是一個非常好的放鬆練習。
搭配紛彩的創作,記錄下當時的感受與想法,這是在環島期間畫的作品,在茫茫人海中,與每一個熱血生命相遇的當下,都更加貼近自己的初衷。